top of page

成人講經招生中​!

 

自2007年起,台大歷史系吳展良老師開辦「東方文化講習會」,2017年更名為「天一社」,希望透過閱讀雋永的經典,幫助學生反思當代社會的心靈問題,試圖從空虛躁亂的時代氛圍中,尋求一條安頓身心的永恆之道。

成人經典課程持續講課,目前經典為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隔週輪講,歡迎參加!

【主講人】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

【上課時間】

每週四19:00-21:00,歡迎舊雨新知一同參與。

目前開設課程如下:

《孟子》

《中庸》

【課程主要用書】

朱熹,《四書集注》

【參考用書】

楊伯峻,《孟子譯注》

【歷年課程影片】

心史齋(吳展良)

 

【上課方式】

隔週輪流講述《孟子》、《中庸

【授課型式】

線上會議

歡迎有興趣同步聽講的朋友私訊粉專獲得zoom連結

【報名資格】

在校學生、校友及社會人士皆可,每週講述主題及線上連結請見本社臉書粉專公告

書道課程招生中

 

書道,是身與心的對話,在這堂課裡,您將感受到書寫的樂趣!的心靈問題,試圖從空虛躁亂的時代氛圍中,

【時間】

 每週三晚上6:30-8:30(每堂2小時,共十四堂課)

上課時間】

 113/10/16 ~ 114/1/22

【課程形式】

 實體教室

【報名連結】  

https://forms.gle/Jq6Xy4HYoTzDnUKW6

【講師介紹】

 

陳麗文老師

  現任台灣女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

  作品曾榮獲福建海峽盃、港澳臺魯書法展、海峽全國書畫作品展、文化盃大字組……等多項書法展的第一名。陳老師書法教學經驗豐富,學生對象從小學生到大人到長青者,擅長培養學生對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,一寫就停不下來。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:《論語‧顏淵》第一講 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42:21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:《論語‧顏淵》第一講 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《論語‧顏淵篇》講述;課程:天一社(原:東方文化講習會) 上課用書:朱熹,《四書集注》;錢穆,《論語新解》 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 《四書集注》 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克,勝也。己,謂身之私欲也。復,反也。禮者,天理之節文也。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。蓋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欲。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於禮,則事皆天理,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。歸,猶與也。又言一日克己復禮,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,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。又言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,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。日日克之,不以為難,則私欲淨盡,天理流行,而仁不可勝用矣。程子曰:「非禮處便是私意。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須是克盡己私,皆歸於禮,方始是仁。」又曰:「克己復禮,則事事皆仁,故曰天下歸仁。」謝氏曰:「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。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目,條件也。顏淵聞夫子之言,則於天理人欲之際,已判然矣,故不復有所疑問,而直請其條目也。非禮者,己之私也。勿者,禁止之辭。是人心之所以為主,而勝私復禮之機也。私勝,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,而日用之間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。事,如事事之事。請事斯語,顏子默識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,故直以為己任而不疑也。程子曰:「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,子曰,『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』,四者身之用也。由乎中而應乎外,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。顏淵事斯語,所以進於聖人。後之學聖人者,宜服膺而勿失也,因箴以自警。其視箴曰:『心兮本虛,應物無跡。操之有要,視為之則。蔽交於前,其中則遷。制之於外,以安其內。克己復禮,久而誠矣。』其聽箴曰:『人有秉彝,本乎天性。知誘物化,遂亡其正。卓彼先覺,知止有定。閑邪存誠,非禮勿聽。』其言箴曰:『人心之動,因言以宣。發禁躁妄,內斯靜專。矧是樞機,興戎出好,吉凶榮辱,惟其所召。傷易則誕,傷煩則支,己肆物忤,出悖來違。非法不道,欽哉訓辭!』其動箴曰『哲人知幾,誠之於思;志士勵行,守之於為。順理則裕,從欲惟危;造次克念,戰兢自持。習與性成,聖賢同歸。』」愚按:此章問答,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。非至明不能察其幾,非至健不能致其決。故惟顏子得聞之,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程子之箴,發明親切,學者尤宜深玩。 《論語新解》 克己:克,猶剋有約束義,有抑制義。克己,約束己身。或說:克去己私。下文「為仁由己」,同一己字,皆指身,不得謂上一己字特指私欲。或又說:克己猶言任己,謂由己身肩任。然下文四勿,明言約束,非肩任義。蓋人道相處必以仁,古訓:「仁者相人偶。」若立心行事,專以己身為主,不顧及相偶之對方,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,故仁道必以能約束己身為先。 復禮:復如「言可復也」之復,謂踐行。又說:復,反也。如“湯武反之”之反。禮在外,反之己身而踐之。故克己復禮,即猶云「約我以禮」。禮者,仁道之節文,無仁即禮不興,無禮則仁道亦不見,故仁道必以復禮為重。宋儒以「勝私欲全天理」釋此「克己復禮」四字,大義亦相通。然克己之己,實不指私欲;復禮之禮,亦與天理義蘊不盡洽。宋儒之說,未嘗不可以通《論語》,而多有非《論語》之本義,此章即其一例,亦學者所當細辨。 為仁:猶謂如是乃為仁。仁存於心,禮見之行,必內外心行合一始成道,故《論語》常「仁禮」並言。一說:此「為」字作「行」字解,謂克己復禮以行仁,今不從。 天下歸仁焉:一說,歸,猶與。言能一日克己復禮,則天下之人莫不歸與其仁,極言其效之速且大。然仁為己之心德,以存諸己者為主,不以外面之效應為重,且亦無此速效。即如所解,當云「天下歸仁矣」,今言「歸仁焉」,焉有於此於彼之義。言天下於此歸仁,原義當謂茍能一日克己復禮,即在此處,便見天下盡歸入我之仁心中。人心之仁,溫然愛人,恪然敬人。禮則主於恭敬辭讓。心存恭敬,斯無傲慢。心存辭讓,斯無傷害。對人無傲慢,無傷害,凡所接觸,天下之大,將無往而不見其不歸入於我心之仁矣。是則效在內,不在外。或說:此言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復禮,則天下之民咸歸其仁政。此成偏指,非通義,今不從。 為仁由己:為仁,猶言行仁。行仁道當由己,不由人。克己,由己克之;復禮,亦由己復之。能克己,斯能由己矣。所以欲克己,即為欲由己。兩“己”字不當分別說之,而「克」與「由」則分指兩項工夫。 請問其目:目,條目。顏淵聞孔子言,知為仁之要在於克己復禮,而請問克己復禮之條目。 非禮勿視、聽、言、動:此處四勿字,即約己工夫。視、聽、言、動皆由己。約束己之視、聽、言、動,使勿入於非禮,使凡視、聽、言、動皆是禮,是即為復禮。此亦不專指社會外在之種種俗禮言。孔子曰:「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」又曰: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」蓋禮有其內心焉,禮之內心即仁。然則克己復禮,即是約己歸仁。惟言歸仁,若偏指內心,又不見工夫所在。言復禮,則明屬外面行事,並有工夫可循,然後其義始見周匝。茍己之視、聽、言、動能一一復於禮,則克己正所以成己,復禮亦正所以復己。於約束抑制中得見己心之自由廣大,於恭敬辭讓中得見己心之惻怛高明,循此以往,將見己心充塞於天地,流行於萬類。天下之大,凡所接觸,全與己心痛癢相關,血脈相通,而「天下歸仁」之境界,即於此而達。豈只在社會現行禮俗之細節處規行矩步,而便謂之「約禮」?故非顏淵之賢,亦無以勝於「請事斯語」之內涵。 本章問答,乃孔顏傳授切要之言。宋儒教人:「尋孔顏樂處,所樂何事?」若不從本章克己、四勿之教切實下工夫,而徒從「吾與點也」等章探索尋覓,縱是簞食瓢飲,曲肱陋巷,恐終不得孔顏真樂何在。學者其審細參之。 【白話試譯】 顏淵問仁如何般求?先生說:「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,那就是仁了。只要一天能這樣,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。為仁完全由自己,那在外人呀!」顏淵說:「請問詳細的節目。」先生說:「凡屬非禮的便不看,凡屬非禮的便不聽,凡屬非禮的便不說,凡屬非禮的便不行。」顏淵說:「回姿質雖鈍,請照先生這番話切實努力吧!」 #論語#吳展良#現代經學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老子》第一講 部分1 在今天如何看待老子與道家
38:01
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老子》第一講 部分1 在今天如何看待老子與道家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《老子》講述;課程:天一社(原:東方文化講習會) 上課用書:王弼,《老子注》;余培林,《新譯老子讀本》 老子道德經:一章 道可道、非常道,名可名、非常名; 〈 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。非其常也,故不可道、不可名也。〉 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 〈凡有皆始於無,故「未形」、「無名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。及其「有形」、「有名」之時,則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,為其母也。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,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,玄之又玄也。〉 故常無欲、以觀其妙, 〈妙者,微之極也。萬物始於微而後成,始於無而後生。故常無欲空虛,可以觀其始物之妙。〉 常有欲、以觀其徼; 〈徼,歸終也。凡有之為利,必以無為用。欲之所本,適道而後濟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。〉 此兩者、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、玄之又玄、眾妙之門。 〈兩者,始與母也。同出者,同出於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則謂之始,在終則謂之母。玄者,冥也,默然無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,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同名曰玄。而言謂之玄者,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。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。故曰,玄之又玄也。眾妙皆從同而出,故曰眾妙之門也。 #老子道德經 #吳展良 #現代子學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君子之德與現代世界
56:46
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君子之德與現代世界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《論語顏淵篇》講述;課程:天一社(原:東方文化講習會) 上課用書:朱熹,《四書集注》;錢穆,《論語新解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」 季康子患盜,問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」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:「如殺無道,以就有道,何如?」孔子對曰:「子為政,焉用殺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 《四書集注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」范氏曰:「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。」胡氏曰:「魯自中葉,政由大夫,家臣效尤,據邑背叛,不正甚矣。故孔子以是告之,欲康子以正自克,而改三家之故。惜乎康子之溺於利欲而不能也。」 《論語新解》 政者正也:正,猶言正道。政治乃羣眾事,必以正道,不當偏邪。 子帥以正:帥,同率,領導義。 孰敢不正:可見在下有不正,其責任在在上者。 【白話試譯】 季康子以為政之道問孔子。孔子對道:「政只是正的意義。你若把正道來率先領導,在下的又誰敢不正呀?」 《四書集注》 季康子患盜,問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」言子不貪欲,則雖賞民使之為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。胡氏曰「季氏竊柄,康子奪嫡,民之為盜,固其所也。盍亦反其本耶?孔子以不欲啟之,其旨深矣。」奪嫡事見春秋傳。 《論語新解》 不欲:欲,指貪欲。在上者貪欲,自求多財,下民化之,共相競取。其有不聊生者,乃挺而為盜。責任仍屬在上者。 雖賞之不竊:若在上者不貪欲,務正道,民生各得其所,縱使賞之行竊,亦將不從。民之化於上,乃從其所好,不從其所令。並各有知恥自好之心,故可與為善。盜與竊亦不同。賞其行竊且不從,何論於為盜! 【白話試譯】 季康子患慮魯國多盜,求問於孔子。孔子對道:「只要你自不貪欲,縱使懸令賞民行竊,他們也不會聽你的。」 《四書集注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:「如殺無道,以就有道,何如?」孔子對曰:「子為政,焉用殺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焉,於虔反。為政者,民所視效,何以殺為?欲善則民善矣。上,一作尚,加也。偃,仆也。尹氏曰:「殺之為言,豈為人上之語哉?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,而況於殺乎?」 《論語新解》 以就有道:就,成就義。康子意欲以鋤惡成就善道。 子為政,焉用殺:在上為政,民所視效,故為政便不須殺。此句重在「為政」字,不重在「子」字。 君子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:此處君子小人指位言。德,猶今言品質。謂在上者之品質如風,在下者之品質如草。然此兩語仍可作通義說之。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。其人之品德隨人轉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。是則教育與政治同理。世風敗壞,其責任亦在君子,不在小人。 草,上之風,必偃:上,或作尚,加義。偃,仆義。風加草上,草必為之仆倒。 以上三章,孔子言政治責任在上不在下。下有缺失,當由在上者負其責。陳義光明正大。若此義大昌於後,居上位者皆知之,則無不治之天下矣。 【白話試譯】 季康子請問為政之道於孔子,說:「如能殺無道的來成全有道的,如何呀?」孔子對道:「你是一個主政人,那裏還要用殺人的手段呢?你心欲善,民眾就羣向於善了。在上的人好像風,在下的人好像草,風加在草上,草必然會隨風倒的呀。」 #論語#吳展良#現代經學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老子》第一講 部分1 在今天如何看待老子與道家
38:01
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老子》第一講 部分1 在今天如何看待老子與道家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《老子》講述;課程:天一社(原:東方文化講習會) 上課用書:王弼,《老子注》;余培林,《新譯老子讀本》 老子道德經:一章 道可道、非常道,名可名、非常名; 〈 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。非其常也,故不可道、不可名也。〉 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 〈凡有皆始於無,故「未形」、「無名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。及其「有形」、「有名」之時,則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,為其母也。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,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,玄之又玄也。〉 故常無欲、以觀其妙, 〈妙者,微之極也。萬物始於微而後成,始於無而後生。故常無欲空虛,可以觀其始物之妙。〉 常有欲、以觀其徼; 〈徼,歸終也。凡有之為利,必以無為用。欲之所本,適道而後濟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。〉 此兩者、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、玄之又玄、眾妙之門。 〈兩者,始與母也。同出者,同出於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則謂之始,在終則謂之母。玄者,冥也,默然無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,不可得而名,故不可言同名曰玄。而言謂之玄者,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。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。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。故曰,玄之又玄也。眾妙皆從同而出,故曰眾妙之門也。 #老子道德經 #吳展良 #現代子學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論語‧先進》第一講 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附論中華文明的軟實力
53:45

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:《論語‧先進》第一講 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附論中華文明的軟實力

臺灣大學歷史系吳展良教授《論語‧先進篇》講述;課程:天一社(原:東方文化講習會) 上課用書:朱熹,《四書集注》;錢穆,《論語新解》 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 《四書集注》 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先進後進,猶言前輩後輩。野人,謂郊外之民。君子,謂賢士大夫也。程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文質得宜,今反謂之質朴,而以為野人。後進之於禮樂,文過其質,今反謂之彬彬,而以為君子。蓋周末文勝,故時人之言如此,不自知其過於文也。」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用之,謂用禮樂。孔子既述時人之言,又自言其如此,蓋欲損過以就中也。 《論語新解》 先進後進:一說:先進指五帝,後進指三王,如〈禮運〉言大同,〈表記〉言四代優劣。然此義後起墨家、道家始有,孔子時無有。一說:先進指殷以前,後進指周初。然孔子明言:「周監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則此說亦未當。一說:先進謂文王武王時,後進指春秋之世。孔子殆不以春秋僭亂與周初文武相擬,亦未是。另一說:先進後進,猶言前輩後輩,皆指孔子弟子。先進如顏、閔、仲弓、子路,下章前三科諸人。後進如下章後一科,子游、子夏。本章乃孔子分別其門弟子先後不同,說最近是。今從之。 野人君子:野人,樸野之人。先進之於禮樂,文質得宜,猶存淳素之風。較之後輩,轉若樸野。君子多文,後進講明禮樂愈細密,文勝質,然非孔子心中所謂文質彬彬之君子。 如用之:孔子五十以前,有用世之志,當時諸弟子相從,所講多重實用。自周遊返魯,已值晚年,用世之心稍淡,後進弟子於禮樂文章研討益精,然漸有文勝之風。故孔子謂禮樂如復見用於世,吾當從先進諸弟子後。用之「之」字即指禮樂。 今按:《論語》分上下編,上編首〈學而篇〉,末〈鄉黨篇〉,多「學而優則仕」一邊語。下編首〈先進篇〉,末〈堯曰篇〉,多「仕而優則學」一邊語。其餘各篇大率皆然,讀者試自參之。又按:本篇多評門弟子賢否,編者首以此章,為其分別門弟子先後學風最扼要。 【白話試譯】 先生說:「先進一輩,從禮樂方面講,像是樸野人。後進一輩,從禮樂方面講,真像君子了。但若用到禮樂的話,吾還是願從先進的一輩。」 #論語 #吳展良 #現代經學
bottom of page